同步提升總結施工技術革新發展的一般情況,基本上由:施工中進一步提高經濟技術指標需要而改進而變革、或向著技術完善本身方面進一步發展、或是施工中及在交付使用后發生問題進行思考總結后的應對方法,真空輔助壓漿法的形成和發展(驗證)即屬于第三項。
在后張有粘接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預應力筋和混凝土之間的共同工作以及預應力筋的防腐蝕是通過在預埋孔道中灌滿水泥漿來實現的;另外,在預應力狀態下為防止預應力筋發生滑絲及長期放置發生預應力筋腐蝕,在一批預應力筋張拉完畢后,也要求立即對孔道灌漿。眾所周知,傳統的做法是采用壓漿法來灌漿,即在0.5-1.0Mpa的壓力下,將水灰比0.4-0.45的稀水泥漿壓入孔道壓入孔道。這種做法容易發生水泥漿離析、析水、干硬后收縮,產生孔隙,留下隱患。國內外就灌漿的工程實踐和經驗教訓,使人們一直憂慮傳統壓力灌漿的效果的問題。后張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預應力筋的腐蝕大部分是由于施工工藝和漿體混合料配制不好造成的。傳統壓力灌漿中,漿體本身和施工工藝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灌入的漿體中常會含有氣泡,當混合料硬化后,存集氣泡會變為孔隙,成為自由水的聚集地。這些水可能含有有害成分,易造成預應力筋及構件的腐蝕;在北方嚴寒的地區,由于溫度低,這些水會結成冰,可能會脹裂管道、形成裂縫,造成嚴重的后果;另外水泥漿容易離析,析水、干硬后收縮,析水后會產生孔隙,致使漿體強度不夠,粘接不好,為工程留下了隱患。
為此有必要將傳統壓漿工藝進行改進,將真空輔助壓漿工藝等技術應用于預應力孔道施工中,使灌漿工藝更加完善合理。其基本原理為:在壓漿之前,首先采用真空泵抽吸預應力孔道中的空氣,使孔道內的真空度達到80%以上,使之產生-0.06至0.1Mpa的真空度,然后用灌漿泵將優化后的水泥漿從孔道的另一端灌入,并加以≥0.7Mpa的正壓力。由于孔道內只有極少的空氣,很難形成氣泡;同時,由于孔道與壓漿機之間的正負壓力差,大大提高了孔道壓漿的飽滿度和密實度。減小了水灰比,添加了專用的添加劑,提高了水泥漿的流動度,減小了水泥漿的的收縮,從而保證了漿體的可施工性、充盈孔道的密實性和提高硬化漿體的強度。因此真空壓漿工藝是提高后張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安全度和耐久性的有效措施。